5月9日,一则通报在航天科工九院险峰公司各部门快速流转,内容直击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:“综合加工车间,一台加工中心机动部亟需维修; 电缆装配、振动试验等环节存在效率瓶颈,请总装车间、计检部尽快研究提升措施;五室要加大对现场工艺纪律检查的力度……”前一晚,该公司领导带队巡查生产现场,发现这些问题后,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整改。
今年以来,面对科研生产任务的重重挑战,该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以“满格”状态出击,全面推动生产从“通”向“畅”转变。
红心领航,凝聚奋进“强磁场”
走进该公司大门,一块醒目的倒计时牌映入眼帘。它宛如无声的警钟,时刻向全体干部职工传递着任务的紧迫性。
面对艰巨的生产任务,早在年初,该公司党委就策划开展“开好局 强信心 建新功”主题活动?;疃诩?,各班组班前会的“讲好航天精神‘金’故事”环节成为激发职工斗志的重要阵地。同时通过媒体平台,持续推送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。这些身边的榜样,让职工们深刻感受到使命的重量。
为了让职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该公司党委实施网格化管理,构建起一张温暖的“服务网”。针对家庭困难、长期出差等重点人员,建立动态管理台账,详细记录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,“零距离”对接。自今年1月起,公司领导每天带领中层干部、主管深入车间和班组夜巡,第一时间掌握一线情况,并及时协调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类难题。
干部队伍是企业发展的“火车头”,其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。一季度,该公司党委按照“好人好马抓生产”的原则,优化调整干部队伍。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机制,一大批执行力强、能打硬仗的干部被充实到科研生产一线,为各项任务的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科学策划,铺就高速“快车道”
5月15日晚上10点,质管部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,副主任质量师小冯正伏案疾书。年度有策划、月度有计划、每周要总结、当日须清理,公司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贯穿全年工作的每一个环节。“绝不能让进度在自己手中延误。”这是小冯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坚守的底线和担当。
早在去年,该公司就组织各专业专家和骨干开展多轮研讨,围绕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”等生产要素,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,广泛征集意见,形成详细生产策划。这份策划不仅明确了生产节奏,还精准识别出潜在的风险、短线和瓶颈环节,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。
为确保生产高效推进,该公司根据进度要求和重要程度,对任务进行分级管理。同时优化科研生产奖惩机制,明确紧急、重要和一般问题的反馈时限。在供应链管理方面,实施供应商全寿命周期管理,与重点供应商签订责任书,派驻专人前往重点区域专事协调、盯产,强化风险动态评估,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确保物料按时齐套供应。
产线增智,点燃产能“新引擎”
面对大量工作,仅靠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人力投入远远不够,必须为生产添加“利器”。为此,该公司加大设备投入力度,全面提升加工、装配和测试水平及能力。针对电装能力不足的问题,新聘多名工人,组织系统技能培训,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后上岗。
“这也太快了。”“这可比传统测量省事多了。”3月26日,一台崭新的关节臂测量机在机加大厅一经亮相,便赢得阵阵赞叹。检验员老余兴奋地向周围的同事介绍道:“像这种结构复杂、尺寸大、质量大的工件,直接就能原地测量,再也不用费力搬到测量间排队等待检测了。”
在大厅的另一侧,车工小杨正认真地跟设备厂家人员学习清洗机床切削液。数控机床作为生产的关键设备,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节奏。为确保其“健康”,该公司不惜投入重金,购置清洗机和净化机,有效解决了设备维护保养耗时耗力、清理不彻底的难题。
在试验中心,智能化无人值守温度循环测试系统正在高效进行批量测试;在机电公司,柔性智能加工单元的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来回穿梭……各条智能产线的投入使用,不仅大幅提高了产能,还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任务的实时下发与接收、过程数据的实时反馈。
勇破难题,锻造协同“硬脊梁”
新打通的生产线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状况。为此,该公司专门成立了任务专项组织机构,下设攻坚领导小组、综合协调组和技术保障组。第三研究室设计师小刘便是产品结构技术保障组的一员。
4月11日晚,小刘盯着满屏的仿真数据,眉头紧锁,陷入沉思。他负责的产品正面临着严峻的技术难题。忽然,一阵风吹来,窗帘被吹得啪啪作响。他起身关上玻璃窗,突然灵光乍现。他大胆提出创新构想,优化产品结构。几日后,经仿真计算,困扰已久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。
5月12日清晨,生产线突发紧急状况:产品部件性能指标出现异常。项目负责人小张立即带领团队赶赴现场,组织人员对产品进行全面测量、深入分析。经过连续排查,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。
“这不是单纯的加工误差,必须从设计端建立容差空间,做到标本兼治。”在紧急处置会议上,小张提出双管齐下的解决方案:一方面加强生产环节的精度管控,增加关键工序检测点;另一方面优化部件结构,大幅提高产品对尺寸误差的容忍度。经过反复验证,新方案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,还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,既治了“急病”,又打了“疫苗”。
攻坚克难从来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,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。技术保障组在解决问题后,都会将解决措施固化成技术规范,通过培训、技术交流等活动,把破解难题的“钥匙”交给更多人,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。(文摄/张玉莲)